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,作为本届艺术节的主宾省,广东省与艺术节携手推出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”,汇集多种文艺形式,全面呈现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创新。
9月11日下午,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”新闻发布会在南方报业集团举行,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,文化周期间,《英歌》《双绣缘》等7部剧目将登陆上海,舞剧《家园》在沪迎来首演;“其命惟新——广东美术百年大展”将在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展出。此外,非遗表演与国际演艺交易项目也将亮相。
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”海报。
7部舞台作品,实现艺术“双向对话”
文化周期间,7台粤港澳近年的原创舞台剧目将在上海多个场馆集中演出,涵盖舞剧、粤剧、话剧、芭蕾、杂技等多种艺术类型,展现岭南艺术守正与创新并重的格局。其中包括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舞剧《英歌》、广州粤剧院演绎的新编古装粤剧《双绣缘》、广州芭蕾舞剧院带来的芭蕾舞剧《家园》、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探索的当代杂技剧场《站台》、叶童领衔主演的话剧《唔讲得》、香港芭蕾舞团呈现的《布兰诗歌》、澳门多媒体偶剧《虫虫的仓鼠》。
文化周节目单
“艺术节期间,舞剧《家园》在沪首演。上海将成为这部新作走出广府,踏上国际国内巡演之路的第一站。”广州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邹罡表示,“这充分体现岭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真诚相见、深度交融。”围绕“大湾区心灵归宿”主题,芭蕾舞剧《家园》讲述华裔恋人回归祖国、投身湾区建设的故事,创新融入粤剧水袖、南拳、英歌、舞龙、舞狮等岭南文化元素。“去年我来过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,亲身感受到上海观众的热情和节展窗口的力量。希望今年的新作《家园》也能通过这个平台被世界‘看到’。”编舞王圳冰透露,《家园》将调整部分人物的故事脉络,加强花卉意向的唯美呈现,平衡舞剧节奏的张弛有序,修改音乐、多媒体等多处细节。“9月底,我们将先进行一次合成演出,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升,迎接10月15日在上海文化广场的首次亮相。”
《家园》海报
10月18日、19日,粤剧《双绣缘》将首次亮相上海宛平剧院。“广绣承载着岭南文化精髓,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上将焕发新生。粤剧与广绣渊源深厚,传统粤剧戏服正是以广绣为基础。《双绣缘》以‘双非遗’为经,以传奇爱情故事为纬,编织两对恋人的命运,巧妙点题。”广州粤剧院党总支书记、董事长林凯彬介绍。
“当粤剧《双绣缘》遇到昆曲《长生殿》”活动将于9月14日在上海宛平剧院举行,为首演预热。昆曲表演艺术家梁谷音与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将来到现场,共话“南国红豆”与“江南兰花”的百年情缘,分享艺术生涯中交流碰撞的趣事;两地青年演员还将表演粤剧《双绣缘》和昆曲《长生殿》选段,邀上海观众共赴粤韵昆腔的浪漫之约。
《双绣缘》海报
“上海是我的福地!”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总经理、艺术总监吴正丹告诉记者,她演出、制作的杂技剧《天鹅湖》《化・蝶》《天鹅》都是由上海演出机构牵线搭桥,“飞” 向世界舞台。“如果说‘肩上芭蕾’是我们对技巧巅峰的求索,那么《站台》就是对‘新马戏’艺术理念的探索,寻找传统杂技概念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结合。”《站台》围绕旅者在远行中的经历与感受展开,在绳索交汇的深邃夜色里,站台上发生的一幕幕众生相自然铺陈,勾勒出人们在生活旅途里不懈追寻的模样。“2024年12月首演后,我们倾听了观众的反馈建议,目前正在进行舞台内容的平衡与精抠。”青年导演江雄说,10月18日、19日,该剧将首度来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,“这次我们在舞台装置上做了不少创新尝试,还实现了技术层面的突破,想把旅途中的冒险感与追寻的力量感更鲜活地传递出来,希望上海观众感受到《站台》的全新艺术表达。”
《站台》海报
《英歌》诞生至今10个月,已在全国巡演52场,曾两度登陆上海舞台。10月18日,这部热剧将在上海文化广场再次起舞。“一年三次赴沪演出,尤其要在国际艺术节的舞台上检验作品的成色,我们既兴奋激动,又如履薄冰。”舞剧总编导钱鑫、王思思表示,《英歌》6月进行了全新打磨提升,并在巡演中不断得到淬炼。“我们会拿出饱满的精气神,以‘热辣滚烫’的家国情怀和精彩的舞台呈现回馈上海观众。”此次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”还将带来普宁英歌表演《雄风》,舞者们佩戴水浒英雄脸谱,融南拳套路于豪迈舞姿,展示潮汕人民的勇敢勤劳,传递“中华战舞”的威武气韵。
《英歌》海报
美术百年大展,岭南与海派“艺术碰撞”
“其命惟新——广东美术百年大展”是本次文化周核心活动之一。展览汇聚从近现代到当代350多位岭南美术名家800余件(套)经典代表作,涵盖中国画、油画、版画、雕塑、水彩画、装置及美术科技等领域。大展将在中华艺术宫(上海美术馆)展出,以超2万平方米展区、20个展厅,为观众奉献岭南美术盛宴。观众不仅可以欣赏高剑父、关山月、林墉等几代宗师的经典原作,还可通过详实文献和珍贵影像,系统领略岭南画派“折衷中西、融汇古今”的艺术精神。其中,关山月的《报春图》、黎雄才的《迎客松》等大尺幅作品都将来到上海。“展览集纳了全国20多家美术馆、博物馆的馆藏,还有少量作品仍在创作中。”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说,“从作品品类、规模来看,本次大展当属迄今广东美术展览之最。深度的艺术、学术交流,将为当下创作提供更多启发。”
《迎客松》。阮佳雯 摄
《报春图》。阮佳雯 摄
王绍强介绍,除规模属历年之最,本次大展还特别推出300米文献时光长廊,融合光影艺术与沉浸式展陈等多媒体手段,系统梳理广东百年美术发展历程。
光影长廊平面图。
上海与广东的艺术交流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双向互动,众多上海艺术家曾在岭南大地留下生动的历史印迹。1930年代,决澜社核心成员倪贻德受广州市立美术学校邀请赴粤执教,传播西方现代艺术思潮,影响了梁锡鸿、李桦等一批广东青年艺术家。这种跨越地域的艺术对话,与粤籍艺术家在沪的探索形成奇妙共振,共同编织起一张贯穿百年的文化纽带,让岭南的革新精神与海派的包容气质在碰撞中彼此滋养,成为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中地域文化共生共荣的生动范本。
非遗表演、演艺交易,搭建文艺桥梁
为推动文化真交流、深互动,文化周还特别组织英歌舞、醒狮等富有岭南特色的非遗文化表演,深入展馆、商圈、美育空间等上海城市公共区域开展互动展演,与美术大展动静结合、相互辉映。这些充满南国生命力的艺术形式,将以亲切、直接的方式与上海市民相遇,传递岭南文化的温度与诚意。
文化周期间,粤沪两地将携手在国际演艺大会设立“粤港澳大湾区特展展位”,举办“粤港澳大湾区专场推介会”。现场将邀请十余家粤港澳具有代表性的演艺机构,向海内外推介大湾区代表性剧目及品牌文化活动,举办项目签约仪式,推动一批湾区佳作进入国际视野,进一步拓展大湾区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与合作网络,构建长三角与粤港澳文化产业共促共赢新机制。
“我们期待以艺术为纽带,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共创与人才共育,共同探索文旅融合的新模式炒股配资平台网站,助力大湾区文化圈的建设与发展。”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表示,希望本届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”能够成为连接上海与湾区城市的文艺桥梁,汇聚创意,共建共享,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
鼎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